Post

周期训练量以及训练安排

整体的流程差不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
决定训练量
   ↓
确定训练频率
   ↓
按周期选择练习内容
   ↓
按身体能力选择练习内容
   ↓
将训练量分布到小周期中
   ↓
决定大周期长度
   ↓
选择简易周期模型
   ↓
整合周期训练计划

🏋️‍♂️ 1 决定训练量

没有一个具体的公式去决定训练量,但是考察指标基本上是:

  1. 身体状况(性别,年龄,身高,体重,体脂率等)
  2. 训练经验
  3. 训练目标
  4. 生活习惯(工作、饮食、睡眠、压力等)
  5. 身体恢复能力(激素水平,关节强度,神经系统等)
  • 首先针对性别
    • 男性激素水平较高,肌肉增长潜力更大,通常可以承受更高的训练重量
    • 女性激素水平较低,肌肉增长潜力相对较小
  • 其次针对体重
    • 体重增大,大概率意味着更高的肌肉量,也能承受更高的训练量,但是同时恢复时间也会更长
  • 身高
    • 身高较高的人,杠铃杆的运动轨迹更长,通常会带来更大的力矩和关节压力,因此需要适当降低训练量
  • 训练经验
    • 训练经验丰富的人,力量水品一般更高,训练容量可以安排的更大组数
  • 身体情况
    • 主要考虑恢复能力,如果身体恢复能力较差,训练量就要适当减少
  • 力量水平
    • 力量水平较高的人,通常可以承受更高的训练负荷,但是组数就要相对应调整

🏋️‍♂️ 2 确定训练频率

📌 说明:

你计划每周训练多少次,以及每组肌群多久训练一次。

🎯 目的:

决定你用怎样的训练频率去分配训练量

🏋️‍♂️ 3 按周期选择练习内容

📌 说明:

根据你目前所处的训练周期阶段(如增肌期、力量期、耐力期)来决定用什么类型的训练动作。

🎯 目的:

适配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,使训练效果最大化

🏋️‍♂️ 4 按身体能力选择练习内容

📌 说明:

根据你的身体素质(柔韧性、力量、肌耐力、协调性等)调整动作难度或替换动作

🎯 目的:

确保训练安全性和有效性,避免受伤或无效训练

🔄 如何操作:

  • 灵活程度差:用坐姿替代站姿动作
  • 关节疼痛者:从自由重量切换到固定器械
  • 力量弱者:优先掌握动作模式再增加负荷

🏋️‍♂️ 5 将训练量分布到小周期中

📌 说明:

将整体训练量按周进行合理安排,形成“小周期”(每周训练内容)

🎯 目的:

避免疲劳累积,优化训练效果

🏋️‍♂️ 6 决定大周期长度

📌 说明:

确定一个完整的训练阶段持续多久,比如“12周的增肌大周期”

🎯 目的:

帮助你从长期角度管理训练状态和目标进度

🏋️‍♂️ 7 选择简易周期模型

📌 说明:

选择一个周期化的训练安排模型来执行,比如线性周期、波动周期等

🎯 目的:

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和恢复,避免平台期

🔄 几个经典模型(可选):

✅ 线性周期化(Linear Periodization)

  • 早期轻重量多次数
  • 逐步加重减次数
  • 适合新手/新手向进阶者过渡

✅ 波动周期化(Undulating Periodization)

  • 每天或每周训练强度和体积波动
  • 比如:周一:3×5,周三:4×8,周五:5×3,交替进行

✅ 并行周期化(Conjugate Periodization)

  • 同时训练多种能力(如力量+耐力)
  • 适合高阶运动员训练

🏋️‍♂️ 8 整合周期训练计划

📌 说明:

将以上所有内容系统化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计划文档,确保执行和调整

🎯 目的:

形成可执行、可调整、可跟踪的完整训练系统

🔄 整合建议内容:

  • 每周训练日安排表(哪天练什么)
  • 每组训练内容(动作名称、组数、次数)
  • 每周目标重量调整策略
  • 监测指标(体重、力量、疲劳度、心率变异率等)
  • 恢复/饮食小贴士
  • 可调整空间(如状态不好时降组数或减重)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© SimonCho. Some rights reserved.

Using the Chirpy theme for Jekyll.

Trending Tags